尋找內在孩童(轉貼懷園主任胡)

2007112711:37

你愛自己嗎?保護疼愛自己的內在孩童

 
慈懷園主任 胡碧雲
 
  尋找我們在生命中遺失的生命:瞭解內在的聯繫
  內在聯繫是結合我們成人的思想與直覺(亦即內在孩童的直覺)的一種方法,使我們可以活得自由自在,沒有衝突。任何可以混亂情緒的想法(我們認為該做或該感覺的)和感覺(直接的情感和態度)都稱為內在衝突。當內在衝突沒有解決─也就是只管往前行動卻忽略心中感覺;行動與感覺對立;只有感覺而沒能付諸行動─即是我們放棄或脫離了感覺。這脫離增加內在的混亂,讓我們經驗到不滿足與不快樂的不安狀態。

  內在聯繫的初步是要你察覺自己內心的不舒適、病態和衝突;第二步是瞭解只有你能選擇以忽視或留意的方式去面對你的感覺;第三步即是決定敞開或封閉感覺。不管我們做什們決定,必會產生結果,也就是說,假如我們選擇封閉,同時也就選擇了封閉的負面結果;假如選擇敞開,同時也選擇了敞開後的正面結果,我們不能做了封閉的決定卻期待得到的是敞開的正面結果。

  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歸論:〈1〉當我們疏離自己的感覺時,我們也會以同樣的方式疏離別人,且不斷地、不停地疏離別人與自己〈2〉當我們疏離自己內心或內在孩童,我們也不能期望自己的感覺能產生正面結果〈3〉敞開的選擇引領我們得到更多的內在力量和付出更多的愛給自己和別人,封閉的選擇將引領我們在眾人和自己之間走向孤立、疏離。
誰是我們內在孩童?

  內在孩童是人格傾向溫和、脆弱、以直覺為感覺方向的形成;也就是我們的初生狀態,我們的自我中心、天生人格、天賦、本能、直覺力和情感。
每個人都有內在孩童嗎?

  我們都有一個敏感、直覺、本能的自我。心理學家卡爾‧容格(Carl G‧Jung)說的好:「孩童」只是用以表明心靈上的事實,一個預知的天性符號:孩童這個辭表示的不僅是存在於遙遠過去的一些事,它同時也是存在於現在的某些事,也就是,有一個系統目前正在發揮作用,它的目的是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去平衡和矯正不可避免的意識型態的偏頗和浪費。我們都有一個內在孩童。當人們詢問真的有內在孩童存在嗎?通常洩漏他們沒能觸及天性中溫和、脆弱敏感的部份。如果生命一直是美好,沒有大挫折,那麼不知道內在孩童的存在也無可厚非。但是,當我們遇上危機或衝突;當我們覺得不快樂與悲痛時,若不能認識或連結我們的內在孩童,將有礙於我們恢復情感的平衡。

  誰是我們的內在成人?
  我們活在世上,年年收集經驗累積的知識所形成的邏輯思考,而這部份就是我們的成人,它是我們的理解力、左腦、邏輯、分析和自覺的部份;也是我們想法與行動的部份;有別於內在孩童擁有的感覺與存在。成人主要是行動,而非存在;是執行而非感受。
什麼是愛的行為?

  愛的行為就是教養、支持我們自己及別人的情感和精神,使之成長的行為。其中所謂密不可分的部份是對我們自己的痛苦與歡樂負起責任,因此,愛護自己即表示對自己的傷痛負起治療的責任(過去和現在的傷痛);控制和解決自我限制的信念;發現和帶來自我歡愉。愛護別人指的是你為別人做他們想要做的事,並且以會為他們帶來喜悅的方式支持他們。當我們愛我們的內在孩童時,我們不但敞開自己學習內在孩童,同時也從它那裡學習東西。

  內在聯繫治療的目的十分簡單,就是要掃除這些妨礙事實的障礙,盡所能的發覺與解決我們過去到現在,在生活中感到羞愧與自我設限的錯誤信念。內在聯繫方法在於發現如何連結以及愛護與生俱來的自我--內在孩童,因而在感性與理性的層面上增加內在聯繫。這方法之一是面對羞愧與畏懼,勇於向引起這種感覺的錯誤信念挑戰。學習與內在孩童連結,意指無論面對任何生命情境或內在衝突時,都能學習以成人的態度來愛護內在孩童。在內在聯繫的治療法中,最需謹銘於心的重點之一是:「不管現在或永遠,你是唯一的、獨特的一個人」。

  可能每個人的內心都在進行對話,有時對話是正面的-「來吧!你可以做!」,但有時卻是負面的-「你怎會這麼笨?」總之,沒多少人能意識這種自我對話對自我感覺會產生多大的影響。為你的生活帶來基礎意識的基本步驟,是在你的思想和感覺中,同時擁有「內在成人」與「內在孩童」的部份。那將幫助我們清楚自己的精神狀態以及瞭解我們內在不同部份的聲音。「成人」和「內在孩童」能為我們的理性和自我情感,提供更大的探討範圍。將理性思考當成內在成人;感覺和情感當成內在孩童,對你的自我成長非常有益,這樣的標示有助我們更瞭解自己的衝突,然後可以開始治療內心痛苦的部份,並能歡歡喜喜地去面對和他人之間的關係。

  總之,在每一個成人的內心裡面,都有一個小孩吶喊著,「讓我出來吧!」Alice Miller,創傷復原的一位開拓者這麼說:「當我讓我的內在小孩發出聲音時,我才會感到我是真誠的,有創造力的。」,心理治療專家瑪格麗特.保羅博士(Margaret Paul,Ph.D)認為,每天照顧我們自己比治療過去的孩童更具挑戰性,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缺少真正愛心行為的典型角色--這愛心行為是愛自己與他人,當然不是指我們與人相處或獨處時,在某種特殊情況下所做的少許愛的行為,因為我們的社會缺乏愛心行為典型角色的訊息。所以我們無法自然地接收愛心行為的訊息,在不斷嘗試與錯誤的過程裡,我們必須自己找尋愛的行為,而為了瞭解我們的決定是否增加或減損我們的自尊,於是我們學會不斷地調整內在孩童。瑪格麗特.保羅博士(Margaret Paul,Ph.D)多年來致力於「內在聯繫法」的治療與研究,瞭解「內在聯繫治療法」,它所要強調的重點是,一個人必須先愛自己才有能力照顧他人,若為照顧他人而犧牲自己,陷自己於痛苦處境,則問題必無解決之道,我個人認為「內在聯繫治療」的運用,並非只讓助人工作者、心理諮商人員受益而已,相信將會對所有陷在矛盾、掙扎、痛苦、徬徨中的人們有更大的幫助,深信,持續學習「內在聯繫治療法」我們的幸福會因自我治療的完成跟隨而來。
Top